人工智能是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为本科生构筑较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其人工智能建模与算法分析应用能力;强化解决工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管理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生产领域智能化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合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面向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外语、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人工智能学科通识教育类、智能科学类、计算机类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管理等工作的职业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毕业须在4学年内修满162专业学分和10创新创业及第二课堂成绩单规定的其它学分。
学生在毕业时,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知识要求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包括学科通识教育基础知识、智能科学类基础知识、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1.通识教育基础知识:
能够掌握道德修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有别于专门学科的通识教育类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
具体包括:
■ 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意识,具有人文科学素养;
■ 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的自觉意识;
■ 自觉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具有国际性思维和视野;
■ 具备计算机类岗位所需的文字能力和外语水平,能够使用两种文字表达思想,进行沟通和交流;
■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对问题进行数理分析;
■ 具有较强的计算思维素养,能够把高效的计算方法进行实践应用;
■ 具备终身学习习惯和支持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能在本专业领域继续学习并完成知识迁移。
2.智能科学类基础知识:
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具体包括:
■ 掌握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 掌握人工智能科技的基本原理,能够对相关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
3.计算机类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内的人工智能专业的专门知识。
具体包括:
■ 了解智能应用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及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
■ 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探索和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 掌握本学科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项目的思想、方法。熟悉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掌握开发环境的配置及大型信息系统部署的流程;
■ 熟练掌握算法优化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及数据库涉及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综合多方面知识形成算法设计的思想;
■ 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设备知识。掌握电子电路、单片机等基本设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方式,具有小型交互式设备的设计及应用能力;
■ 熟练掌握智能应用相关技术。掌握人工智能概念及基本技术,掌握智能设备交互技术,具备智能化产品规划、开发设计与应用和智能系统维护的能力;
■ 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掌握项目的组织、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 了解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具备结合计算机知识的创新意识。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分析与研究、实践与应用、沟通与交流、团队协作、学习与创新五个方面:
1.分析与研究:
能够应用计算思维对经济和管理领域复杂的业务进行分析,研究相关项目核心的技术点。
具体包括:
■ 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 具备能够梳理企业的业务需求,并能够进行形式化表示的能力;
■ 具有根据实际项目进行总体规划、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
■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能够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针对疑难问题设计解决思路。
2.实践与应用:
能够运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领域知识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
■ 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应用、集成和设计智能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 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业务需求,完成智能系统的总体和详细设计;
■ 能够利用单片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实现小型交互式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 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智能设备实现常用智能化产品的规划、开发设计、应用和维护。
3.沟通与交流:
能够利用语言及信息工具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外语和信息技术工具,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具体包括:
■ 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能够与他人沟通协调;
■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其听、说、写、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该门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
■ 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就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 能够合理利用合适的工具来表示,提升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4.团队协作:
具备项目协作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协调合作并促成团队合作目标的达成。
具体包括:
■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团队协作对学科内及跨学科团队活动的意义;
■ 能够在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团队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个人能力;
■ 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协调团队成员,促成团队合作目标的达成;
■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环境适应能力。
5.学习与创新: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批评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积极创新。
具体包括:
■ 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自主有效地持续学习,具有专业敏感性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和逆向分析能力;
■ 具备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具有设计、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要求
人文情怀与职业素养: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掌握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的操作规范和职业道德。
具体包括:
■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熟悉本学科相关行业的职业规范,具有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
■ 熟悉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与国际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
■ 能够理解和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近年,国内AI人才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三年翻涨5.8倍,目前的现状为:刚需饥渴,供给不足。据权威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人;
■ 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空间巨大。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已完全成熟,未来十年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普及的爆发期,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将是下一个爆发点,尤其智能语音产业链的逐渐成形,AI产业规模提升幅度巨大,为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 个人发展方向灵活宽泛。掌握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可以向着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和推荐算法任意一个学科专业方向继续发展自我,具备宽泛灵活的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途径;
■ 从业收入薪资高。广东省作为新经济新业态领头省份的定位,使其在引领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方面发展速度与规模均较快,其中,人工智能占据重要地位,从业者收入不论在AI基础还是高端产业发展领域均排行在前,均高出相关及相邻专业从业者。
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组成:
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必修33/选修16学分)、学科及专业平台课程(必修30/选修8学分)、专业课程(必修27/选修16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24/选修8学分)组成。
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编程基础、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感知学、机器人视觉
实践课程
电子工艺与仪器仪表实习、金工实习、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据库项目综合实践、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深度学习应用实践、图像(语音)识别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构成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实验分室(场地)名称 |
1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 | 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实验室 |
2 |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 | |
3 |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 | 电工实习中心 |
4 | 模拟电子线路室 | |
5 | 数字电子线路室 | |
6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 | 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 |
7 | 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 |
8 | EDA技术实验室 | |
9 | 电子工艺技术实验室 | |
10 |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 | |
11 | DSP技术实验室 | |
12 | 人工智能实验室 | |
13 |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 |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 |
14 | 恒压供水实验室 | 恒压供水实验室 |
15 | PLC实验室 | PLC实验室 |
16 | 微处理器控制实验室 | 微处理器控制实验室 |
17 | 电工电子项目工作室 | 电工电子项目工作室 |
18 | 电工电子项目工作室 | |
19 | 计算机接口实验室 | 计算机接口实验室 |
20 | 创新中心 | |
21 | 创客空间 |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个人发展方向灵活宽泛,从业收入薪资高,未来,毕业生立足广东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细分的机器学习、机器人、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人工智能专业师资队伍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背景4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背景2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背景4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背景3人;平均年龄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