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是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为本科生构筑较扎实的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其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部署、开发研究与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其解决自动化领域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面向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能够从事自动化及其相关领域系统设计开发、运维管理和产品销售,并突出职业性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合国家自动化技术领域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具备扎实的外语、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自动化学科通识教育类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能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等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维管理、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的职业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须在4学年内修满162专业学分和10创新创业及第二课堂成绩单规定的其它学分。学生在毕业时,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知识要求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包括学科通识教育基础知识、控制科学类基础知识、自动化类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1.通识教育基础知识:能够掌握道德修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有别于专门学科的通识教育类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具体包括:
■ 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意识,具有人文科学素养;
■ 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的自觉意识;
■ 自觉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具有国际性思维和视野;
■ 具备自动化类岗位所需的文字能力和外语水平,能够使用两种文字表达思想,进行沟通和交流;
■ 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对问题进行数理分析;
■ 具有较强的计算思维素养,能够把高效的计算方法进行实践应用;
■ 具备终身学习习惯和支持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能在本专业领域继续学习并完成知识迁移。
2.控制科学类基础知识:掌握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具体包括:
■ 掌握控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 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能够对相关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
3.自动化类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内的自动化专业的专门知识,具体包括:
■ 了解控制科学应用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及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
■ 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探索和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 掌握控制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项目的思想、方法。熟悉经典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开发环境的配置及大型测控系统设计部署的流程;
■ 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算法优化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开发与优化涉及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综合多方面知识形成控制算法设计的思想;
■ 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设备知识。掌握电子线路、微处理器等基本设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方式,具有小型交互式测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能力;
■ 熟练掌握智能测控应用相关技术。掌握人工智能概念及基本技术,掌握智能测控系统交互技术,具备智能化产品规划、开发设计与应用和智能测控系统维护的能力;
■ 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掌握项目的组织、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 了解控制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具备结合智能控制知识的创新意识。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分析与研究、实践与应用、沟通与交流、团队协作、学习与创新五个方面:
1.分析与研究:能够应用计算思维对经济和管理领域复杂的业务进行分析,研究相关项目核心的技术点。具体包括:
■ 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 具备能够梳理企业的业务需求,并能够进行形式化表示的能力;
■ 具有根据实际项目进行总体规划、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
■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能够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针对疑难问题设计解决思路。
2.实践与应用:能够运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和相关领域知识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 掌握信息采集、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和应用智能测控系统的基本能力;
■ 能够根据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控制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完成复杂测控系统的总体和技术设计;
■ 能够利用单片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实现小型交互式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 能够利用自动化基础知识,结合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常用智能化产品的规划、开发设计、应用维护。
3.沟通与交流:能够利用语言及信息工具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外语和信息技术工具,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具体包括:
■ 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能够与他人沟通协调;
■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其听、说、写、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该门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
■ 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就自动化专业领域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 能够合理利用合适的工具来表示,提升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4.团队协作:具备项目协作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协调合作并促成团队合作目标的达成。具体包括:
■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团队协作对学科内及跨学科团队活动的意义;
■ 能够在控制科学与技术及交叉学科团队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个人能力;
■ 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协调团队成员,促成团队合作目标的达成;
■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环境适应能力。
5.学习与创新: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批评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积极创新。具体包括:
■ 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自主有效地持续学习,具有专业敏感性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和逆向分析能力;
■ 具备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具有设计、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要求
人文情怀与职业素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掌握自动化及相关行业的操作规范和职业道德。具体包括:
■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熟悉本学科相关行业的职业规范,具有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
■ 熟悉自动化领域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与国际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
■ 能够理解和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 就业形势好,珠三角地区大量企业面临设备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 知识结构合理。校企无缝对接,人才培养紧随生产企业升级改造,紧贴企业生产实际。
■ 就业方式灵活。与25家企业联合构建协同育人基地,搭建了广泛的就业桥梁。
■ 就业率高。注重应用能力和实操训练,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均95%以上,专业对口率92%以上。
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必修33 /选修16学分)、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必修30 /选修8学分)、专业课程(必修27 /选修16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28 /选修12学分)“四课一环节”组成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CAD、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传感与检测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基础
实践课程
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工实习、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开关电源设计课程设计、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不断的更新与升级,已完全涵盖了本专业全部课程实验,实验开出率100%,实验室主要包括: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微处理器实验室、恒压供水实验室和楼宇智能化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设备投资逾1000万元,占地1500余平方米;还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30余个,可一次性容纳150余名学生实习。
毕业生可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化、自动化仪表与设备、机器人控制、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工程应用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我校自动化专业办学历史长,拥有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梯度完整、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人,副高6人;具有博士5人;双师型教师占39.8%。同时根据“3+1”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聘请了逾10名企业导师承担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合理,承担并完成了省部级教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业20余项,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