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电子产品(系统)设计、制造工艺、调试检测、生产管理、系统运维、产品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同时,应使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应用二次开发,FPGA、CPLD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版图设计等特长,以适应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的需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电子产品(系统)设计工程师,生产一线的现场管理和技术工程师,生产制造工艺工程师、产品检测与品质管理工程师、项目管理工程师,也有从事产品销售的工程师和技术服务工程师等。
本专业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电子线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可编程集成电路设计等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熟练掌握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较强的电子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事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工艺制造、质量检测、系统维护、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工程知识能力:能够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数学知识及大学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用于专业学习中,能够将电子信息类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数学知识及大学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能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信息技术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以获得对相应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全面理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或产品的设计需求、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电路或电子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创新意识,并考虑电子产品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
4、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专业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电子信息领域实际电子信息系统集成或研究系统的应用,包括集成研制、分析与解释数据是否正确、并通过信息综合研究得到合理有效的研究电子信息系统或信号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力: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常用办公软件、电路CAD、EDA等最新专业软件),包括对实际电子信息系统的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能够在综合型工程中合理选择和使用仪器设备。
6、工程与社会能力: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践和一般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理解因实施解决方案可能发生的后果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领域一般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
8、职业规范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
9、个人和团队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力:能够就电子信息一般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成本意识。
12、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基本知识,具备对电子信息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持续学习、适应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本专业对接大湾区产业,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紧贴产业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政校企协同培养。
深度协同育人。深化“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构建了与新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获得相关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
全方位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六位一体”的新工科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得相关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
突出创新实践能力。“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07项和创新创业项目19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色明显,获得省相关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
团队优势。拥有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特聘教师和兼课教师为两翼的省级教学团队。
协同优势。拥有122家企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优秀校外基地,2个省级和2个校级产业学院,为有效实施“3+1”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
专业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
实践性教学
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电子工艺实习A或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程序设计综合训练、模拟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综合设计或工业互联网综合实训、电子产品综合设计与制作或PMP项目管理考证训练。
企业实践教学项目:在线自主学习拓展模块课、职业品德教育、区域、行业、企业调研(3选1)、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近三年分批更新实验室设备,建设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高层次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经建设基础实验室4间、专业实验室4间、创新实验室2间,设备投资逾1632万元,占地1500余平方米。这些实践教学条件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课程的日常教学需要;另外,本专业还与国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62个,可一次性容纳200余名学生实习,其中美的集团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广东省优秀大学生实习基地。
1.构建“六位一体”的新工科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了思政引领、产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改革、以赛促学、双创提升的“六位一体”的新工科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2.综合改革取得主要成果
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突出,分别取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
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16个。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专业建设3项,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以上课程1门,平台2个,教学团队1个,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
教学质量好,学生职业技能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共98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93项;服务社会能力好,三年本平均就业率为:93.32%。
本专业共有2名教授,6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名),3名博士等27人组成的教师队伍,14名工程背景教师,6名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和丰富经验。同时聘请了16名企业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